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

一課一重點,教學有亮點

一課一重點,教學有亮點陳麗雲
備好課才能上好課,一起來悠遊於語文教學花園。
 本文刊登於好康報報》第12






備課概念:備課是經常,且是日常
這幾年的寒暑假和周末假日,我和好多老師都好忙,忙著和大家「玩」備課:一起打開文本,進行專業的對話與討論。就像今年(106年)暑假,整整二個月我幾乎是沒有休息的,幾乎跑遍臺灣各縣市,連東部、馬祖、金門都去了,就為了帶老師們一起備課。有時東奔西跑真的很耗心力,但看到好多老師們是如此用心耕耘課堂,捧著課本討論就為了把孩子教好,為了能形塑教師專業與尊嚴,看著那美麗而莊嚴的畫面,所有一切的辛勞似乎都在老師們認真的眼神中自然而然的消失了。尤其繼104年的夢一,105年的夢二,每場全臺兩千多位教師聚集在一起備課之後,今年四場夢的N次方更讓人看見課堂裡最美麗的教師風景,那專注投入討論文本的畫面,真教人動容!
因為這幾年我經常有機會面對許多教師,陪伴他們備課與討論語文教學的點滴。我總要小心提醒廣大教師們:語文課,就是要專心做語文的事。而什麼是語文的事?就是讓孩子在課堂上獲得語文素養,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,而不是淪為為其他科目打工的可憐蟲。有多少教師在課堂上努力認真,卻忘了這一堂課的教學目標,把語文課上成社會課、自然課,或是綜合課、生活課;口沫橫飛的同時,卻忘了還給語文課堂清麗的面貌?難怪學生語文的讀寫力不如教師預期。
例如:五年級有一課「海豚」,這是一篇說明文。上課的重點若放在「補充海豚的相關知識」,那是自然老師做的事。而語文老師呢?語文老師應該要做的是:教導孩子學習讀懂動物類說明文,讀懂作家是從哪些面向介紹動物(讀出寫法),並能學習遷移寫出一篇動物類說明文。
或許我們都得思考:我們在語文課,真的有專心做語文的事嗎?還是把語文課,上成了任何科目都可以取代的課堂?語文課若脫離了本質,孩子的語文能力真的能好嗎?
就小學語文課程而言,「教什麼」是最模糊的。教師面對一篇篇課文,到底要教學生學什麼?學生面對一篇篇課文,到底要學什麼?不確定、不清晰,這是語文老師難為的地方,也是我們詬病語文教學效益不高和教科書不好用的地方。我們要研究的是清晰的把握每一篇課文要教的點,由點而線,由線而面,編織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網絡,而不是以創造性延伸活動來敷衍。
所有的教學科目裡,只有語文課的「教什麼」最無法讓人掌握。數學課本裡的目錄,從單元標題到小標題都很精準的告訴你「教什麼」,社會科、自然科等領域也是如此,所以教學目標不容易失準。但語文課本的目錄只有一篇篇的課文,從目錄無法精確具體知道「教什麼」,一旦教學目標不精準,語文課就會淪為總是在替生活、綜合、社會、自然課打工的科目。

我的備課方式:一課一重點
我認為:語文是要形塑語文素養(語文運用能力、學識修養、人格修養),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支點。所以,我在備課時,就會思考如何將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效結合,讓孩子真的學到語用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備課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環節。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,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,才能突出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。在面對語文課本時,可以採用我三年前就大力主張的「一課一重點」,一課聚焦一個重點,教導孩子語文能力。
(感謝小兵出版社提供)


所謂「一課一重點」,就是找出每一課的教學重點,每一課只讓學生學習「一」種專業的語文能力就好。就像專賣店一樣,讓學生結結實實在這一課學會「一」種知識,而非在每一課什麼東西都教。什麼都教,每一樣都是重點;換句話說,就是沒有重點。就像逛完整個百貨公司之後,有的人已經眼花撩亂,不知重點和方向為何了。花園裡摘花,若什麼都想摘,什麼都難割捨,就會越挑越花。
在「一課一重點」的方式下,老師不會慌張匆促趕課,可以游刃有餘的把那「一」個重點教好。一學期有16課,就有16個教學重點,依此類推,一年兩個學期,大概可以把語文基本的重要元素教過一番。以這種方式,相信課數和時數就不會是教師在乎的問題癥結所在了。
語文教學是讀法決定教法。當然,教學有法,教無定法,適用為貴。教學沒有絕對的方法,只有相對有效的辦法。因此我們在備課時,首先要會分析文本,找出文章的特色,找到文本中的亮點,重要的語文概念,確認教學目標和重點後,再依據教學目標做教學過程的活動設計,設計相關的習作練習。
進行文本分析時,一課只要找到一個教學重點,貪多務得反而吃力不討好,孩子也不清楚要學習的主題是什麼。進行一課的備課時,可以從這些面向來著手:
一、寫作形式:
文章的形式是需要教師教的。語文教學重要的任務就是以文本為例子,透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表達,學習文字運用,提高寫作的表達能力。否則,閱讀「教」學將有形無神,空有形式而沒有內涵。至於如何從文章形式提升寫作學習力呢?可以從體會文本中相關詞句的表達效果(例如句型或修辭),領悟文本的表達方法,揣摩作者如何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寫成此篇文章。
所以,拿到文本時,文章的形式若有其特色,就教導形式,領悟文本如何表達,如何進行構思和寫作。例如:「動物的尾巴」,面對文章時,首先要想想:我要教什麼?確認我是語文教師,不是自然教師,所以各種動物的生態、食性和尾巴生理構造不是我的教學主軸,像這樣,回到語文課的本質思考,就容易聚焦了。

「動物的尾巴」是說明類的文章,是採用「總分總」的方式來說明事物。因此,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訂為「讀懂事物說明文的寫法,進而習寫一篇事物說明文。這是從「教課文」到「學語文」的概念,體現「用教材教」的思維。既然目標明確是理解說明事物的方法,於是就可以透過提問與操作,讓孩子讀出寫法。
「教什麼」(目標)確認後,接著要思考讓孩子怎麼學?要透過哪些方式或活動為孩子搭起學習鷹架,建立學習步驟。
以「動物的尾巴」為例,我的作法是:
1、先請學生標上自然段(共7段),並請學生討論可以合併成幾個意義段(3個)且說明想法。這個部分是要先讀懂文章是怎麼寫成的。例如:

動物的尾巴
自然段
意義段
理由
1
1
總說動物的尾巴形狀各異,用途特殊。
2
2
分別舉猴子、松鼠、魚、鳥、蜥蜴當當作例子
3
4
5
6
7
3
說明尾巴是重要器官,千萬不要小看它。

2、進行教學時,可以透過圈出關鍵詞的方式,讓孩子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(找出每種動物尾巴的形狀、用途);再以課文結構(總————總)找大意。這裡可透過以讀寫的角度進行有效提問,從「分析內容」到「學習方法」,讓孩子從具體操作過程中理解文章「總————總」的寫作方式。例如第一段:
不管是天上飛的、水裡游的,還是地上跑的,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尾巴。牠們的尾巴,或長或短,或粗或細,形狀各異。這些不同的尾巴,有什麼特殊的用途呢?
教師提問與讓學生操作:
(1)      第一段共有幾句?(3句)
(2)      第一句最重要的小句是哪一小句?請圈起來。
不管是天上飛的、水裡游的,還是地上跑的,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尾巴。
(3)      第二句最重要的小句是哪一小句?請圈起來。
牠們的尾巴,或長或短,或粗或細,形狀各異
(4)      第三句最重要的小句是哪一個短語?請圈起來。
這些不同的尾巴,有什麼特殊的用途呢?
(5)      將所圈選的小句或短語組合成一句完整的話。請注意:句子要正確完整,所以要加上標點符號,或是連接詞,也可以將順序調換一下,讓句子語法正確。所以,第一段從圈選關鍵詞組合起來的大意可能是:
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尾巴,形狀各異,用途特殊。
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尾巴,形狀各異,各(都)有特殊的用途。
(6)      第二段舉猴子當例子,想一想,文章會從哪些面向介紹猴子的尾巴?這時不必讓學生看文章,這是為了訓練寫作的脈絡與構思,因為寫作的結構是經過安排的,應有其可依循的脈絡。若學生無法理解,可以請他再回顧第一段,仔細從文章中找線索(形狀、用途)。因為第一段稱為「總說」,總說是有其意義的,文字是有訊息的,可以透過推論得知,作者會由「形狀、用途」這兩個面向介紹猴子的尾巴。請孩子圈選出猴子尾巴的形狀和用途,先讀懂文章。
猴子 長長的尾巴,是跳躍時的平衡器,它跟人類的手一樣靈活——像卷尾猴能利用尾巴抓住樹枝盪秋千,甚至倒掛著身體睡覺。更好玩的是,在獼猴的社會裡,尾巴是猴王權力的象徵,只有猴王才可以將尾巴高高的豎起來呢!
猴子的尾巴長長的,用途是平衡。其中,獼猴的尾巴是猴王權力的象徵
也可以透過表格的整理,梳理文章脈絡。例如:
動物的尾巴

形狀
用途
特殊舉例
猴子
長長的
平衡
獼猴,權力的象徵
松鼠



魚類



鳥類



蜥蜴



(7)      接著,老師換個方式問:松鼠那一段,你覺得老師會問什麼問題?這時,學生幾乎都能掌握重點,因為從總說和猴子那段都一直圍繞著「形狀、用途」。所以孩子知道老師一定會問:文章從哪些面向介紹松鼠的尾巴。圈選完後,可以小組進行交流討論。
(8)      以這樣圈出關鍵詞的方式,自己做另外三段。
(9)      最後一段,有一句話可以代表這一段的重點,圈出那句話。
動物的尾巴也是重要的器官,千萬不要小看它。
(10)  將剛剛所圈選的部分,以「總————總」的文章結構說出段落大意,例如:
大部分的動物都有尾巴,形狀各異,用途特殊。分別舉猴子、松鼠、魚類、鳥類、蜥蜴當作例子,說明尾巴是重要的器官,千萬不要小看它。

如此進行,孩子便能讀懂這是說明類文章,以「總————總」的方式進行書寫,而且所有動物的分項舉例都扣住第一段總說(形狀、用途)進行介紹。在進行時,教師要特別注意教法,要把語文課上成讀寫表達訓練課,教師講解精簡,把時間留給學生,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操作、小組討論,若教學順暢度不如教師預期,則不可操之過急。要記得:任何教學都非一蹴可幾,身為大人的我們,要學會等待。
閱讀教學進行到這裡,主要的任務已經完成。想測試孩子是否從「教過」到「學會」,可以讓他們進行寫作練習。這時寫作題目可以有兩種選擇:寫作力相對弱的孩子,仍以「動物的尾巴」為題,頭尾段不改變也沒關係,只要抽換中間分別舉例的部分,例如:換成貓、狗等等,但要提醒孩子在介紹各動物的尾巴時,仍要緊扣住總說(尾巴的形狀、用途),不能離題。寫作力相對有信心的孩子,則可以讓他以「總————總」的方式寫一篇說明類文章。重要句型或語詞可以從課本中拿來運用。切記,語言是從理解到運用的,活用課本內容就是一種真學習。所以,文章中能用的詞語或句子、句型、短語都可以拿出來用。

又例如三上的「爸爸的相簿」:


這一篇課文屬於詩歌,總共有5段。第一段總起「翻開爸爸的相簿」,第二~四段分別敘述了7張相片,從小時候的爸爸到成人後的爸爸,最後停留在年輕時的爺爺奶奶。末段總結,從相簿裡看見爸爸動人的故事。
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中間這些相片。第二、三段分別敘述了3張相片:第二段都是年幼的爸爸一人,第三段則是成人後的爸爸和另一人,寫作手法大都是以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事方式進行寫作,有時地點是可以省略的。例如:
有一個小娃娃
躺在搖籃裡開心的笑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事
有一個小孩子,
包著尿布,正在學走路什麼人什麼事~地點省略)
有一個小學生
拿著接力棒,大步的向前跑什麼人什麼事~地點省略)

我看到爸爸和媽媽
坐在沙灘上聽大海的歌聲
我看到爸爸抱著我
在木馬上,快樂的轉動
我看到爸爸和朋友在山頂
雙手高舉,帶著得意的笑容。
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事

只有第四段的這第7張相片,只敘述主角是爺爺奶奶,但未說明在什麼時間,做了什麼事。
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,有二下的學習經驗。二下的習作已經有簡單說明敘述四要素的概念。這一課,可以讓孩子學習詩歌仿寫。仿寫,是閱讀寫作的重要入門,要先讀懂,才能寫好!模仿,是最基礎的學習,從句型到片段甚至篇章的仿寫,都是孩子需要奠基的重要基本功。於是,此刻就能以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事的形式進行詩歌仿寫。
教學時,可以先請學生按文章內容將這這三張相片畫出來:什麼人什麼地
什麼事。例如:
 

接著,老師或學生可以拿出事先準備的相片,分享一下,這是什麼時候的自
己,在哪裡,正在做什麼事。

(我可愛的雙胞胎兒子)

(猜猜我是誰)


 最後,按照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事的順序描述,並依照相片內容,仿照
課文中句子的形式,完成仿寫。

二、內容主旨:
我們的課文以記敘文或故事體為多,有些文章的重點不在形式,而在內容或主旨。例如:「從空中看臺灣」,這是齊柏林拍攝《看見臺灣》這一部紀錄片的心情與感觸,他以「鳥」的角度,帶領觀眾飛到臺灣上空,看到美麗與醜陋並存的臺灣。
《看見臺灣》是從直升機上拍下臺灣的面貌,視覺震撼強大,導演齊柏林從事空中攝影二十多年,認為光是平面的影像,不足以讓觀眾真實感受到臺灣正在面臨的危機,同時他也覺得臺灣有更多地方是值得被記錄下來的。尤其2009年八八水災後,臺灣山林受到嚴重創傷,當時他自告奮勇,搭乘直升機飛進災區拍照,山林滿目瘡痍的畫面,讓他下定決心,決定自行拍攝電影,從高空記錄臺灣各處的地理景象。



「從空中看臺灣」第三段寫出臺灣的確很「」:山巒青青,縱谷深長,海浪拍打岸邊,稻浪翻滾,真的是很美麗的島嶼;但第四段同時也訴說了因天災與人禍,出現了殘破的一面。檳榔樹破壞了水土保持,盜採砂石、廢水汙染、超抽地下水……讓人感到深深的哀愁。這篇文章有感動,有呼籲,有期許!山、海、田,是臺灣土地的重要元素,空拍讓我們從未曾見過的高度展現它的美麗,自然裡的多彩超乎你的想像。然而,「從空中看臺灣」不僅讓我們看見了美麗,更看到臺灣的哀愁:被斬首的青山、沒了綠顏的山林、緋紅的溪流、昏黑的天空,什麼才是我們想要的生存環境呢?
於是,透過「從空中看臺灣」這篇文章,我們可以自省:「是誰擾動了萬物的平衡,帶來了災難?」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方便,卻也帶來了破壞,長久以來不永續的消費模式,讓我們成為破壞環境的共犯。在進步文明與環保美麗之間,我們能如何取得平衡呢?
所以,讀完這一課時,可以從第三段和第四段找到教學重點,配合第五段說的「期許我們的臺灣,多點美麗,少點哀愁!」,從內容主旨出發,以「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」這個題目為教學重點,將在課文中、影片中,或生活裡知道的有關臺灣的美景或是哀愁的部分,都詳細的描寫出來,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。
我的作法是:首先,請學生將課文中臺灣的美麗和哀愁找出來,並開始討論,臺灣還有哪些美麗(自然、人文、夜市、人情味),哪些哀愁(自然環境、水土保持、各種污染、社會混亂、政治紛擾、食安問題等),接著提出作法,讓臺灣可以多點美麗,少點哀愁。

課堂的風景,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彩繪的,有效的備課可以讓師生在有意識的學習環境下,達成有效的課堂。我當然知道,由備課到講課,是一個很艱苦、很複雜的工作過程,但當我們教學有成就感的時候,辛苦感就會降低,幸福感就會提升。這師生學習的歡樂高效課堂,就從有效「備課」~一課一重點開始喔!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