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

我是這樣「玩」備課 :三上第10課 「參觀安平古堡」

秋天微涼,金風送爽,是很多學校校外教學的日子。
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!
~咱們一起走向教室外面吧!


看看盎然的綠樹,聽聽颯爽的風聲,聞聞清香的草原,張開雙臂,敞開心胸,揚起頭~走向大自然的教室吧!

課例:三上第10課 「參觀安平古堡」


文本分析:
這一篇課文很生活化,是一般學校每年都有的校外教學,所以讀完這一篇,孩子應該就會寫校外教學參觀的文章了。
這篇文章共有6個自然段,依照參觀的順序寫出參觀的景點,第5段還有寄出一張明信片給堂弟,最後總結心情感受。
教學難點
    校外教學這樣的文章,是學生很熟悉的題材。但常會有學生主題跑掉,寫了好幾段還在車上,重要的景點沒有詳寫,延伸的一些事情沒有略寫似乎容易像流水帳一樣找不到重點,教師也不知該如何指導修正。那是因為,我們對參觀景點的文章,教學目標似乎不夠精準具體。我們可以下更精準的指導語,更精確教學目標,這樣教與學才會相得益彰。

疑點澄清:教什麼?
「參觀安平古堡」這篇文章,常看見有教師的教學目標是:
認識安平古堡的歷史。」、「比較我們居住地方的建築古蹟和安平古堡的差異。」
雖說教無定法,然而這樣非語文本體的教學重點,不就把語文課當成社會課了嗎?社會課本裡也有介紹到安平古堡,但寫法一定是和國語課的寫法不同啊!
還有很多老師的教學目標是:
教導記敘文的順敘。
教導句型。
教導視覺摹寫、譬喻、擬人修辭……

上述這些雖然屬於語文課的本質,但是,這一篇文本的獨特性似乎就沒被看見。因此,唯有掌握每篇文本的獨特性進行讀寫設計,真正的讀寫能力才會被激發出來
我們教學時是要思考:「運用修辭對文章造成了哪些影響?突出了哪些美感?」我本身是學修辭教學的,碩士論文也是研究創思修辭教學。我清楚的知道:文章沒有修辭就少了美感,不夠生動形象。美感、語感的訓練對語文的讀寫是很重要的。然而,若一味的為修辭而修辭,為句型而句型,將會讓教學走入誤區,使語文教學窄化了。
關於這一篇文章,我們應該思考的是:
運用視覺摹寫,對安平古堡的哪些景物造成了比較好的表達效果?
運用擬人法,是否讓景物更生動活潑而形象了起來
所以,若把格局放大一點,教導修辭對這篇文章而言,只是為了讓描寫景物的表達更生動化的手段技巧而已,也不會是這篇文章的教學主體。
若是教學目標設定在教導記敘文的順敘,已經切入語文本質,似乎很符合語文的工具性。但是,我們再試著思考:敘述一件事的先後順序(起因、經過、結果),和本課的文章有沒有些微的差異呢?若是按順敘的方式進行敘事,那我和媽媽去跑步,和妹妹去上課,和弟弟吵架,也是一件事啊!這樣,是否沒有把「安平古堡參觀記」這一課的精髓獨特性表達出來?
「參觀安平古堡」是一篇遊記,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是一篇敘事類的文章。遊記也是敘事類文章的一種,但特別的是它扣緊的是描寫作者所見所聞的景點風景(陳列館、古炮、瞭望臺、公園老城牆),是敘述作者所思所感的心情感受。所以,「參觀安平古堡」的教學目標,應該把握住此課的語文獨特點——「遊記」:先讀懂這一篇遊記,進而能夠書寫一篇遊記,才能突顯出語文課的本體內涵。
因此,像「參觀安平古堡」這類遊記類的記敘文。將「教什麼」(教學目標)設定在「讀懂此篇遊記的寫法,進而能習寫一篇遊記」,這便是從「教課文」到「學語文」的概念。

小提醒:備課時,可以看一下單元頁,思考這幾課為何放在一起,單元頁的敘寫也提供備課方式。例如「臺灣好風情」此單元,單元頁寫著:寶島臺灣有許多知名古蹟和美麗風景,裡面藏著動人的故事和回憶值得我們實地走訪,並且細細品味

     所以我們的教學重點就不會是「敘事」,而應是「寫景」會更好。

備課想一想
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,達到讀寫教學的效益,教學時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思考:
讀一讀:
內容方面:各自然段寫了什麼,是怎樣把景點聯繫組織起來成為一篇文章的,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與思想。
形式方面:哪些語句讓人印象特別深刻?這種「深刻」是怎樣表達出來的?用了哪些技巧或語句?細細領悟這樣的表達所產生的效果。
想一想:
想像文章中所描寫的畫面和風景,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?是按照怎樣的空間(參觀順序)進行描寫的?這時,也可以讓孩子將自然段合併成意義段,理解寫作的取材與構思。

教學設計:
(一)教學目標:讀懂遊記的寫法,進而能夠書寫一篇遊記。
(二)教學準備:圖畫紙、校外教學DM
(三)教學過程
1.      先請學生標上自然段(共6段),請學生討論可以合併成幾個意義段45個)並說明想法。例如:

參觀安平古堡
自然段
意義段
理由
1
1
點出時間、人物、地點和事件。
2

2
描寫參觀的景點:從陳列館內到外面的古炮和瞭望臺,到旁邊公園的老城牆與榕樹。
3
4
5
3
寄明信片給堂弟
6
4
收穫
或是
參觀安平古堡
自然段
意義段
理由
1
1
點出時間、人物、地點和事件。
2
2
描寫參觀的景點:陳列館內和外面的古炮和瞭望臺
3
4
3
旁邊公園裡的老城牆與榕樹。
5
4
寄明信片給堂弟
6
5
收穫

2.      為每個自然段內容下標題讀懂結構):例如:
參觀安平古堡
自然段
標題
內容
1
原因
點出時間、人物、地點和事件。
2
景點1
描寫陳列館內參觀的文物
3
景點2
描寫陳列館內參觀的景點:古炮和瞭望臺
4
景點3
旁邊公園裡的老城牆與榕樹。
5
在景點做的事
寄明信片給堂弟
6
感受
收穫

小提醒這裡的結構,最好不要是:原因→經過→結果。最好是:原因→景點→感受。這樣學生才不會把不重要的「事件」寫進來。(這裡的指導與越精準,學生的寫作就會越完整。)

這裡可以透過相互比較法,問孩子哪一個標題更好、更準確?更符合此篇文章的特點?





3.      讀懂記敘文的寫法~先讀最後一段
我們的孩子最後一段總是寫著:
我今天玩得好高興,希望下次再來一次!」或是
暮色中,我依依不捨跟他道再見!」
記敘文重在「」,說明文重在「知」。所思所感是記敘文最重要的,於是,為了不讓孩子淪為千篇一律的「下次再來一次。」,我們可以先教最後一段,看作家是如何寫收穫感想的:
這次的教學參觀,我看到了很珍貴的物品,也認識了安平古堡內的歷史,收穫真的好多。
請孩子找出作者有哪幾個具體的收穫畫下來
這次的教學參觀,我看到了很珍貴的物品,也認識了安平古堡內的歷史,收穫真的好多。
這篇文章,作者有兩個具體收穫,於是我們可以請學生在練習簿上先寫出遊記的兩個具體收穫,將文章主旨定調。這樣先確認題旨的寫作,可以為孩子的寫作方向定錨,文章意旨就不會跑掉了。

4.      運用敘述四要素開頭
孩子會犯的另一個大忌,是寫一些跟參觀遊記景點無關的「廢話」,例如一直上車、下車、在車上聽音樂……。為了杜絕孩子取材錯誤,讓他們能精準構思,請孩子看看文章第一段是怎麼寫的:
今天是校外教學的日子,我們的參觀地點是安平古堡。車子經過市區後不久,就來到了目的地。
文章以敘述四要素點出他們要去安平古堡校外教學,而且首段最後一句是「車子經過市區後不久,就來到了目的地。要求學生第一段就要直接抵達目的地,不得再上車、下車、到休息站……,再上車就只能回家了。這樣具體的要求,就能減少孩子取材錯誤和詳略不分的問題。

5.      完成中間景點的描寫或在景點中做的事
我們再帶學生來看中間景點的敘寫。不管是以時間或空間移動來寫所見的景點,都是可以的,但一定要圍繞最後一段的兩個具體收穫,才能前後呼應。
這時,可以發下圖畫紙,讓學生把「參觀安平古堡」的順序和位置圖畫下來,了解步移法的寫作方式。如果班上正好有去校外教學,更可以把參觀景點的位置畫出來。這時,校外教學景點的DM就非常有用了,可以幫助孩子回想和思考,更有助於寫作Z

這是從分析內容」到「學習方法,學生的取材和結構都可以從課文中學習,也能仿用課文重要的句子或詞語,寫出一篇自己的遊記。 
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遊記因為是在寫遊,所以遊覽的歷程會從甲地到乙地再到丙地,會有一個遊的順序,所以景點的描寫就會隨著作者的遊而變化

匿名 提到...

非常感謝老師分享,裡面提到的很多問題的確是學生常犯的錯誤,待在教育現場夠久的人常會看到這些「已經寫了一半還沒到景點」、「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描寫吵架過程」的遊記,老師用簡潔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避免,真的很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