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評三位一體 ~ 陳麗雲
當學生的時候,最怕考試或評量;當老師的時候,不必考試了,但一旦遇到學生要考試或評量時竟然也會有壓力。評量或考試總讓人既愛又怕,教師既想知道學生的的學習狀況,又總擔心學生做不好,擔心自己教學有所漏失。
「教」、「學」、「評」三位一體
我常在想,教師「教」學,學生「學」習,學後「評」量。「教」與「學」當然是密不可分,但「評量」呢?評量的目的不是為師生打分數,而是在診斷學生學習的狀況,讓教師調整教學。所以,「教」、「學」、「評」應該是三位一體的,教師「教」什麼,學生「學」什麼,檢核「評」什麼。當「教」、「學」、「評」三位一體時,教學會更有效益,學習才能更具體,評量就能更簡易。
這幾年,我們常聽到素養導向的題型,跟傳統的知識記憶題型有著很大的差異。就素養導向的試題而言,跨領域、生活化、情境化和圖表式的題型已是趨勢,評量不只有選擇題,也會有非選擇題。所以,具備整合運用能力才能面對素養導向的各種題型。換言之,評量的主要精神是為了引導素養導向的教學,培養核心素養。也就是教師掌握核心素養精神,進而調整教學,最後讓素養導向教學的效果反映在學生的評量成果上。
讓「評量文化」取代「考試文化」
田耐青教授曾提出:該用「評量文化」來取代「考試文化」 。所謂的「評量文化」是教學和評量應該是「你泥中有我,我泥中有你」的整合存在。我很認同這個概念。試想:如果教學和評量無法相互對應,那評量將讓學生恐懼,形成一種大海撈針的檢核,變成一種「考試」,那「教」與「學」可能就成為沉重負擔與無形壓力了。
於是,我問自己,我是怎麼備課的?在教學備課時,我是「以終為始」進行備課:先找出評點(學習點),再進行教學設計,讓「教」、「學」、「評」三位一體,緊密結合。依此概念,編寫教材時,我們已不像以前先找出文章再分析教學點,因為這樣偶會有卦一漏萬或是難易序列不完整的地方。
要讓「教」、「學」、「評」三位一體,編寫教材時,就先依序列出各課評點(學習語料的重點),讓語文學習有系列和整體規劃,再依此要求編選課文,設計習作和學習地圖。評點(語文學習點,從課綱中的學習重點尋找)會緊密結合語文焦點,每一個大題訓練一個語文學習點,搭配習作檢核練習,完成一課一重點的讀寫力。所以,當課本教完,語文點確立,習作能檢核,評點即完成。
以「安平古堡參觀記」為例
1.確認評點
在「教」、「學」、「評」三位一體的概念下:首先,評點確認,文學性的課文因應評點具有語用性。接著,教師進行文本分析設計教學步驟,安排教學流程。最後,讓孩子在情境中學習,完成評量。
2.教、學、評相互對應
「安平古堡參觀記」的課文結合了圖表,圖文結合協助閱讀,不管是圖轉文或是文轉圖,都能協助理解文本內容。這一課的學習點,從字、詞、句、篇章結構,建立在「讀懂參觀記的寫法」。 例如:
學習點 |
語文焦點 學習主題 |
搭配108課綱學習表現或學習內容 |
認字 |
認識「目」部相關的字 |
4-Ⅱ-2 利用共同部件,擴充識字量。 |
詞語 |
史料:詞語閱讀的方式(拆字組詞) |
5-Ⅱ-8能運用預測、推論、提問等策略,增進對文本的理解。 |
句子 |
並列句(有……有……還有……)把景點寫詳細 |
Ac-Ⅱ-3基礎複句的意義。 |
篇章 |
依序介紹景物 |
記敘文本 :Ba-Ⅱ-1記敘文本的結構 |
這些基本功的練習,都是為了完成一課一重點:讀懂參觀記的寫法,學會寫參觀記。搭配學習地圖寫景的方法,就為了完成評點:學會寫參觀記。課本、習作相互完美搭配,教什麼→學什麼→評什麼。最後的評點是完成一篇作文:oo遊記。
習作設計了:
想一想(想到與景點相關的先寫下來)
→排一排(依序排出寫作的景點)
→寫一寫(依照結構:起因、景點、感受寫文章)
→評一評(參照自評表修改、潤飾自己作品)
所有的教學步驟緊緊扣合評點,有意識、有步驟的讓學生學習記敘文中遊記的寫法。課文教完,習作完成,評點自然到位,從讀到寫一氣呵成,語文素養自然形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