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

有效備課,教學馬上好


有效備課,教學馬上好~以康軒國語一課為例      陳麗雲
   和各縣市教師備課時,最常被教學現場教師問到的是:「國語課,教什麼?」、「這一課,怎麼教?」、「怎麼找出一課一重點的教學點?......諸如此類的問題,似乎對許多教師造成困擾!

「用教材教」,而非「教教材」
   我認為:國語課,就是用教材教出孩子的語文能力,教師要「用教材教」,而非「教教材」。所以,備課時,要記得「從教課文到教語文」這重要概念。因為課文只是為達到教導語文能力的「例子」而已。課堂教學的重點應在教導孩子閱讀或寫作的方法或策略,要先「讀懂」(讀出寫法)才能「寫好」(向讀學寫)。所以,教師備課時要很清楚知道:「為什麼教?」「要達到什麼教學目標?」
換言之,教師在備課時,要先釐清是教「內容」?還是教「策略」?若只著力在教導內容的部分,傾力在情意方面的人文性,那麼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將會大大喪失,就會失去語文是「工具學科」的本質。那就難怪乎備課會事倍功半,任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努力揮汗,但孩子讀寫能力卻未必有效提升。

突出語文課程的本體內涵
在備課時,要記得這是國語課本,所以每一課的教學目標都要聚焦在語文知識、語文要素,切莫把語文課當成社會課、生活課、綜合課或自然課,那將使語文課失去清麗的面目,也就是失去了「語文味」。試想,國語課失去了語文味,那它還會是國語課嗎?
以「安平古堡參觀記」這一課為例,在帶領教師備課工作坊時,常看見有教師教學目標是:「認識安平古堡的歷史和建築。」雖說教無定法,然而這樣非語文本體的教學重點,是把語文課當成社會課了呀!社會課本一定有介紹到安平古堡的內容,但寫法一定是和國語課的寫法不同。所以,教學時應該把握住此課的語文獨特點——「遊記」:先讀懂這一篇遊記,進而能夠完成一篇遊記。這才能突顯出語文課的本體內涵。

以康軒國語一課為例
備課時,教師可以從文章形式、內容、單元統整、單元主旨等幾個方向思考教學目標。目標確立之後,再進行教學的設計與活動。以三下第10課〔臺灣的山椒魚〕為例,這是一篇以說明為表述方式的文章。除了第一段開頭之外,共有三個小標(山椒魚不是魚、石縫裡的偶遇、山椒魚的大危機),還有大量的圖片和表格,這是說明類文章的特點。配合本課後面統整活動三「閱讀指導——讀懂說明類的文章」,這一課可以聚焦在「讀懂說明類文章的寫法」,以教導說明類文章的形式為教學目標。千萬別把這一課當成自然課,切莫把主要教學時間放在補充山椒魚的習性和相關資料,那教學重心將完全偏頗了。這些相關資料,可以在延伸活動時進行補充,但它絕不是本課的教學主軸。
〔臺灣的山椒魚〕的第一段只有二句:「你知道四季如春的臺灣,也有冰河時期的動物嗎?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牠吧!」
可以請學生思考第一句:「你知道四季如春的臺灣,也有冰河時期的動物嗎?」這一句雖是問句,但它真的在問你嗎?還是在告訴你?也可以讓學生運用相互比較法:
你知道四季如春的臺灣,也有冰河時期的動物嗎?
四季如春的臺灣,也有冰河時期的動物。
以上二句意思相同,哪一種方式比較有吸引力?學生都會說是第一句的問句,因為讓讀者有「神祕、吊胃口、期待、驚喜」的感覺。所以,說明類的文章,可以用問句開頭,讓人有想一窺究竟的好奇心。這不就是教導「設問說明」、「設問開頭」最好的實例?這便是從文章中學習讀寫方法的最佳範例。
接下來,從這三個小標的文章內容裡,找出文章「從哪些方向介紹山椒魚」,搭配著圖表說明,學習「說明事物(動物類)時,可以從種類、外型、習性、特徵、居住環境、活動範圍、特殊技能、繁殖和面臨的危機......等方向著手。回應到「讀懂說明類文章的寫法」的教學目標。
針對目標的有效備課,讓語文課真正語文起來,才能讓教學效益提升,真正達至:「有效備課,教學馬上好」的境界!


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

打開議論新視窗(七)(八)(九)

104.02.10刊登於國語日報第11版(語文版)的「打開議論新視窗」系列專欄~議論類的閱讀與寫作。(可連結)

 104.03.03刊登於國語日報第11版(語文版)的「打開議論新視窗」系列專欄~議論類的閱讀與寫作。(可連結)
104.03.17刊登於國語日報第11版(語文版)的「打開議論新視窗」系列專欄~議論類的閱讀與寫作。(可連結)